武汉供卵助孕
网站文章
翻译行业蓬勃发展的四十年
来源:http://www.sdham.com  日期:2020-03-0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和行业组织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多,语言服务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翻译从个体为主转变为以翻译公司和本地化公司为主。随着企业全球化和语言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产生了产品本地化、技术传播、技术产品研发等需求,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成为行业发展的内在因素,翻译行业协会相继诞生,翻译行业拓展为语言服务行业。

  改革开放四十年,是我国语言服务行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的四十年。从语言服务的市场规模、语言服务机构的数量以及发展速度来看,我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可以分为萌芽阶段(1979~1991)、成长阶段(1992~2002)、发展阶段(2003~2013)、繁荣阶段(2014~2019)。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阶段特征,为新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萌芽阶段(1979~1991)

  根据《中国翻译年鉴2011-2012》统计,1980年营业范围中含有语言服务的企业数量仅有16 家,1991 年达到767 家,平均年增长率高达43.6%。改革开放前,翻译团体大多集中在政府和企事业内部,例如政府和国有单位的情报所、翻译部、外事部,肩负着机构内部的翻译任务。随着改革开放,来自市场的翻译需求增多,语言服务逐步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服务开始转向社会化、市场化(中国翻译协会,2013:68)。

  1982年中国翻译协会(原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成立,是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中国翻译协会是由与翻译及与翻译工作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自愿结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社会组织,是翻译领域唯一的全国性社会团体。至2019年,中国翻译协会已经成立了13个分支委员会。中国翻译协会积极举办各类翻译行业和学术交流活动。1986年开始创办每年一届的“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2018年起更名为“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中国翻译协会1987年正式加入国际翻译家联盟,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传播中国的翻译事业。中国翻译协会会刊《中国翻译》于1980年创刊,是国内外翻译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园地,在国内翻译界发挥了重要的学术导向作用。1987年在青岛召开的“全国第一次翻译理论研讨会”,对于中国的翻译学学科建设而言,是一个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它开启了翻译学学科建设的进程。

  萌芽阶段的语言服务主要是笔译和口译等翻译服务,模式基本上都是手工作业为主,由于计算机在国内也刚刚开始发展,还没有成为工作的基本工具,因此,翻译稿件基本为手写稿,没有电子词典,一般的译者可以借阅到的工具书也非常有限,这也限制了翻译的速度和质量。这个阶段的大型项目处理能力非常弱,缺乏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方法和工具,往往翻译周期长,翻译成本高,且质量不可控(何恩培、闫栗丽,2019:130-131)。

  萌芽阶段语言服务的市场规模、服务能力、行业品牌和社会认知度都很有限。尽管国际上本地化服务已经开始诞生,1990年国际本地化行业标准协会(LISA)在瑞士成立,一批早期的国际本地化公司走向市场,但是当时的中国语言服务市场主体仍然是规模较小的翻译公司,中国本地化公司还在市场孕育之中,中国本土企业对产品本地化和企业全球化的需求非常稀少。中国大学还没有开设翻译专业,大学师生对本地化和语言服务的认知几乎为零。中国翻译技术开发的机器翻译工具还没有在翻译企业推广应用,翻译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

  二、成长阶段(1992~2002)

  根据《中国翻译年鉴2011-2012》统计,营业范围中含有语言服务的企业数量到2002 年已经达到8179 家。1992-2002年是中国本地化企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成长阶段的中国语言服务行业的另一个重要事件是2002年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服务委员会成立,翻译服务委员会起源于2001年的“全国翻译企业协作网”,由国内众多翻译公司作为成员。翻译服务委员会成立后,积极加强行业交流,参与制定翻译服务标准,促进行业健康规范发展。翻译服务委员会起草了三个翻译领域的国家标准,分别是《翻译服务规范第1部分:笔译》(GB/T 19363.1—2003,此标准2008年进行了修订),《翻译服务规范第2部分:口译》(GB/T 19363.2—2006),《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GB/T 19682—2005)。

  这个阶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翻译专业化和职业化特征更大彰显。很多大型企业也开始陆续将内部的翻译部门改制,这些部门与之前的集团脱钩,通过股份改造注册为社会企业,面向市场提供专业化的翻译服务。由于计算机及互联网的普及和翻译技术的逐步应用,这个阶段的翻译模式取得了突破,借助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和网络协同翻译工具,多人协同完成项目的作业模式得以实现,大型机构开始研发翻译项目管理工具和质量控制工具,翻译质量和效率有了可靠的控制和保障,语言服务机构的规模和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极大推动了外贸、科技、信息、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越来越快(何恩培、闫栗丽,2019:131)。

  三、发展阶段(2003~2013)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和中国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语言服务业的规模得以进一步扩大,根据《中国翻译年鉴2011-2012》统计,到2011 年底,营业范围含有语言服务的企业总数达到37197 家,标志着中国语言服务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语言服务行业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市场需求急剧增加,语言服务企业的服务已经无处不在,渗透到各个领域。大型客户集中在进出口贸易、文化交流、海外工程、装备制造、法律、金融等各个领域。在这一阶段,整个语言服务产业开始日趋成熟,企业逐步向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语言服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提上日程,各种翻译技术的应用也逐步深化,企业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何恩培、闫栗丽,2019:131)。

  国家举办的大型国际活动带来了巨大的语言服务需求,专业的语言服务也有力地保障了大型国际活动顺利举行。例如,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行,推动了我国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2008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与奥组委国际联络部合作成立了北京奥运会多语言服务中心成立(北京夏季奥运会结束后,改为北京多语言服务中心),为奥运会相关人员提供44个语种的翻译工作。

  2008年,第十八届世界翻译大会在中国上海召开,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500名翻译界代表围绕“翻译与多元文化”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是国际译联自1953年成立以来首次在中国乃至亚洲地区举办国际翻译界的盛会。400多名中外代表在大会举办的近90场分论坛中发表了演讲,议题涉及翻译与文化、教育、经济、外交、行业管理、现代科技等多个领域。在本次大会上,时任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先生当选为国际翻译联合会(简称“国际译联”)第一副主席。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表明中国不仅在国际译联历史上,也在世界翻译事业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标志着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得到了世界的关注和认可。

  2006年我国高校开设本科翻译专业(BTI),2007年我国高校开设翻译专业硕士(MTI),这是我国翻译教育走向专业化、层次化和规模化的标志性事件,也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全方位融入世界产业过程中,对翻译专业人才产生了大量需求,为此需要加快翻译教育发展的使然,是我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阶段的一大亮点。BTI和MTI的开设,促进了我国翻译人才理念的转变,从此前重视翻译研究人才的培养,到研究人才和应用人才同步培养的转变。

  2009年中国翻译协会本地化服务委员会成立,是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阶段的重要事件。本地化服务委员会成立后,制定和发布了四项本地化服务行业规范,2011年发布《本地化业务基本术语》,2013年发布《本地化服务报价规范》,2014年发布《本地化服务供应商选择规范》,2016年发布《本地化翻译译文质量评估规范》。2016年发布《本地化入门手册》,2018年发布《机器翻译入门手册》。2010年委员会组织承办首届中国国际语言服务业大会“企业市场定位与发展战略”分论坛。2013年委员会组织承办第二届中国国际语言服务业大会“语言服务与中国企业走出去”分论坛。2014年委员会代表参加中国翻译协会协办的第二届中国企业海外形象塑造论坛“跨文化传播的语言战略”,2013年5月和2014年5月,委员会组织多家业界企业连续参加京交会“语言服务与全球化论坛”和语言服务行业展览。这些行业规范和行业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语言服务行业的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

  辅助翻译工具(CAT)技术日臻成熟,CAT 软件在语言服务公司得到广泛应用,大型语言服务企业纷纷研制出自己的CAT 工具和翻译项目管理平台来提升自己的项目处理能力和质量控制能力,语料库和术语库成为语言服务企业的核心资产,在不断积累和复用中发挥重要的价值,为企业带来成本和质量优势(何恩培、闫栗丽,2019:131-132)。高校BTI和MTI翻译专业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但是高校翻译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应用能力不足,本地化和翻译项目管理经验缺乏,影响了专业师资教学能力。为此,2012年4月6-20日,中国翻译协会在南京首次举办翻译与本地化技术、项目管理培训班,有力地推动了高校翻译技术和项目管理教学能力的提升。

  四、繁荣阶段(2014~2019)

  根据中国翻译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截止到2018 年6 月底,营业范围含有语言服务的企业数量增加到320874 家,实际以语言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为9625 家,近十家中国语言服务企业进入全球语言服务行业排行榜百强名单,有些公司走出国门,实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

  根据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网站获得数据,至2019年5月,全国BTI高校达到281所,MTI高校达到249所,翻译专业博士(DTI)学位即将在两年内开始招生。全国和区域翻译行业会议和学术会议数量众多,全国翻译技术沙龙、翻译技术培训等交流活动空前活跃,全国高校建立了8个语言服务研究中心或研究所,众多翻译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一系列语言服务实践成果和科研成果不断涌向。

  2014年7月中国翻译研究院成立,这是中国唯一一家以翻译和对外话语体系应用性研究、重大对外翻译项目策划实施和高端翻译人才培养为特色的专业研究机构,中国翻译研究院致力于集聚国内外知名翻译家、汉学家、跨文化传播专家、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以及国际翻译组织专家,研究中国时事政治及经典中国文化翻译中的重大问题,策划实施国家级重大翻译项目,培养多语种高端翻译人才,搭建翻译与国际传播领域的国际化交流合作平台。标志着我国语言服务行业进入了大发展、大融合、大繁荣阶段。

  2016年谷歌发布神经机器翻译(NMT)产品,以高质量的译文推动了机器翻译进入语言服务企业的应用阶段,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MTPE)结合的翻译模式逐渐得到应用,语言服务进入人工智能新时代,技术驱动、市场驱动、用户驱动的语言服务正在重塑行业新貌,推动语言服务行业的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服务创新。

  大中型语言服务企业的数量快速增加,语言服务产业链开始形成,产业的格局初步显现。同时,由于来自国际的大型语言服务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语言服务企业也开始面临国际化竞争。而伴随着中国大型集团企业开始在海外布局、投资或开拓海外市场,中国的语言服务企业也陆续开始走出国门,伴随客户走向国际市场。

  竞争的加剧开始推动企业寻求变革,语言服务企业开始从商业模式和技术创新上寻求突破,云翻译平台纷纷上线。中国本土的机器翻译公司,云平台设计公司,语料库技术公司纷纷出现,而且不少公司获得了投资机构的风险资本,加速技术设计与应用,人工智能、机器翻译、语言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为语言服务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语言服务企业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一些企业更专注发展在细分领域的优势,逐渐走向更为专业化的模式,有的企业选择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整合资源,将服务范围从传统的翻译业务扩展为包含咨询情报、培训、数据挖掘、设计和国际市场营销等,为用户提供深度的一站式服务(何恩培、闫栗丽,2019:131)。



本文摘自《崔启亮:中国语言服务四十年回顾与展望(1979-2019)》。

参考资料

标签: